[安徽]用徽文化滋养新时代的安徽人

11-20 11:03   安徽日报   胡中生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广义的徽文化,包括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区域文化,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安徽文化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华文明洗礼、安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安徽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奋斗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延续精神血脉,深入挖掘徽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用徽文化滋养新时代的安徽人,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一、发扬重教传统,培育优秀人才

安徽文化的繁荣,与高度重视教育密切相关。历史上,西汉文翁治蜀,开创地方官学;东汉桓荣授徒,大兴私学。古徽州地区“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紫阳书院闻名天下。清末成立的京师大学堂,铭刻着两位安徽人的名字,即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孙家鼐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安徽教育注重人格的提升,更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安徽人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指明了教育最本质的属性。安徽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仅学术思想就足以光耀千秋,如老子、庄子与道家哲学,刘安与《淮南子》,嵇康与玄学,朱熹与理学,戴震与朴学,包世臣、俞正燮、王茂荫倡导经世之学,陈独秀、胡适领导新文化运动等。安徽教育还具有家风延续、家学源流的特点。如合肥李氏、桐城张氏、怀宁邓氏、太湖赵氏、宣城梅氏、东至周氏、绩溪胡氏等,都是重学重教、人才辈出的大家族。

教育决定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今天,我们要立足安徽的文化科教资源优势,发扬好尊师重教的传统,把传承、弘扬和发展优秀本土文化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让青少年在文化陶冶中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二、强化道德建设,引领社会风尚

注重伦理建设与道德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徽文化也不例外。在皖南,徽州人深受儒学、理学的影响,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在孝的标准上,强调子女要爱惜父母、敬重父母,通过获得成功来显亲扬名。对于礼仪也非常讲究,认为礼是修身齐家的基础,强调“恭敬为礼之本,谦让为礼之实”。徽州商人“贾而好儒”,强调营商要“以义致利”,成功后要“以利践义”,一改商人唯利是图的固有形象。在皖北,诞生于涡淮流域的道家哲学在揭露和批判宗法社会道德弊端的同时,也表达了尊道贵德、慈俭不争、贵和尚中等思想,蕴含着和谐、平等、诚信等伦理智慧,在客观上起到平衡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尚的功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在合理吸收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三、推崇经世致用,促进担当创新

经世致用的取向是安徽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安徽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并践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主张,如管子的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曹操的“唯才是举、严明法治、以俭率人”,包拯的“勤政爱民、执法严峻、严以治家”,朱熹的“国以民为本”,朱元璋的“惩治贪官、轻徭薄赋、再兴科举”等。近代以来,晚清重臣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为实现中国近代化作出不懈努力。陈独秀、胡适领导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为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接轨作出历史性贡献。在社会治理方面,安徽人也有颇多创新。在古徽州,家族教化体系中就有对家训、家礼、家政、家规的综合利用,体现了基层治理智慧。此外,徽商因地制宜,因时变通,突破了“以农为本”的思想束缚,走出了一条“寄命于商”的新路。

正是这种经世致用的文化取向,滋养了安徽人的担当与创新精神。进入新时代,客观、理性地从徽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增强担当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是时代赋予安徽人的使命。

四、弘扬廉政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在安徽传统文化中,与政治文化相关的廉政文化非常发达。“华夏第一相”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主张,开中华耻德文化之源头。后来诸子学说也都把“耻”视为修身之本与行为规范。安徽廉政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被后人评价为“辅世康民,致君立节,可以训人臣之失”“威严而无苛猛,民人爱之,有君子之风”。在先贤影响下,安徽名宦数量多,仅明代《新安文献志》就记载了140多位名宦事略。他们或高风亮节,或政绩显著,如璀璨星辰照耀在江淮大地上。如明代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死后“室无余藏”;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清代曾任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的王茂荫,不住官邸,不带家眷,长期住在徽州会馆里。“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桐城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便是官员自律约束、礼让邻里、和谐乡风的佳话。

安徽廉政文化,折射出对礼义廉耻的坚守、敢任事责的担当、亲民爱民的情怀,对中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新时代仍需大力弘扬。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培厚政治生态文化土壤,破除特权意识、官僚习气、圈子文化、潜规则思维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牢固树立忠诚、清正、守法、廉耻、民本等政治理念,激浊扬清、革弊鼎新,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正气充盈。(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