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作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

10-12 10:43   安徽日报  

艺术为人民服务

我来自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演艺中心,常年驻守县级文艺团体创作、演出,始终坚守在基屋一线舞台演出,用与群众不隔心、不隔情、不隔音的琴书艺术形式,将接地气、冒热气、有正气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基层群众,平均每年演出接近300场。

我出生于琴书世家,祖训始终响在耳边,琴书是咱家的饭碗,啥时候饭碗都不能丢,观众是咱的衣食父母,父母永远不能忘。懂我们是身边的父老乡亲,捧我们是基层观众,我们的艺术天地在乡村,不怕艰辛,走到老百姓中去,把农村当学校,认农民为老师,在乡村中吸取营养,到百姓中倾吐收获。在这些年的演出实践中,我感觉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理论,更想了解党的政策,我们只有通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艺形式,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果你的作品不接地气就会断气,不接天线就会掉线。

下乡演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广大群众,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征求他们对琴书作品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几十年的演出经验,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老话“文艺创作,必须扎根生活”。舞台,就是生活与观众之间搭建起来的一座桥梁。桥建好了,行人自然就会络绎不绝,熙熙攘攘;桥建不好,行人自然就会绕道而走,冷冷清清。

习近平总书记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把文艺与生活、与人民、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烙印,我认为文艺创作,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

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信仰变成动力,把情怀变成操守,把担当变成行动。

(孟影 阜阳市阜南县演艺中心演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