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公共文化”普惠于民 群众阵地建起来

10-10 11:13   安庆新闻网   陆飞

一座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来自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不断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如今,在宜秀区,无论是借书、健身,还是看演出、看电影,老百姓普遍感觉比过去方便了,可以愉悦心灵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而这得益于宜秀区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宜秀区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以“文图两馆”为龙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同时,打造“一村(居)一队、一骨干、一带头人”的文艺队伍培养模式,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创新活动形式,着力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流转制”让图书动起来

每逢周末,家住宜秀区庆丰社区的居民汪白梅都会来设在社区里的安庆图书馆书香一品分馆“淘淘书”。汪白梅告诉记者,自从三年前在这里办了借书卡,她几乎每周都会过来借阅书籍,阅读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据了解,目前社区已有100多位居民在此图书馆办理了借阅卡,去年借阅人次达2000余次。

负责图书馆管理的社区干部陈亭说,目前馆内有藏书近5000册,其中多数由市图书馆和区图书馆定期更新。通过安庆市图书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居民一张借阅卡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借书还书。现在,社区图书馆又为居民提供电话、微信等远程续借服务。从去年开始,考虑到不少人周末才有时间前来借阅,社区图书馆增设了周末开放时间,实现了全年对居民开放。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群众一直都有阅读需求。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图书馆存在图书破旧、更新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群众借不到想要的书。同时,市、区两级图书馆资源较多,却因为离多数群众较远无法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宜秀区图书馆馆长嵇伟告诉记者,2016年,宜秀区将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工程提供的资源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筹使用,在村和社区的图书室配备专门管理员,规范图书管理,更新图书,增加藏书量。依托安庆市“中心馆-总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区各级图书馆改进图书服务借阅方式,方便群众借书。现在,群众不出家门就能顺利借到书。

嵇伟介绍,总分馆制实行后,全区每年新增图书1万余册,现存书近16万册,各总分馆图书在总量、类别和藏书上的情况都大大改善,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更新,读者可在任何一家分馆借阅图书。

在宜秀区,这样直接面向群众开放的基层服务点已覆盖到全区各个村和城市社区,共建成23个村农家书屋、37个社区图书室。仅2017年,宜秀区图书年借阅量就超10万人次,比上一年提高了60%。

群众文化阵地建起来

9月11日下午,在罗岭镇黄梅村的农民文化乐园,民间剧团凤英剧社正在演出传统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台下,来自周边十里八乡的戏迷朋友围坐一团,开心地欣赏精彩的黄梅戏演出。“不愧是大师的故乡,这么多年来,这里依旧保持着深厚的戏曲土壤,大家懂戏更爱戏。”凤英剧社团长章长友说。

作为安徽省首批建设启用的农民文化乐园-罗岭镇黄梅村农民文化乐园,就是在原有的露天文化舞台上改造而成,如今成了当地群众劳作之余最喜爱的去处,每天都会有村民来这里,既能唱歌跳舞,又能看书议事,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在农民文化乐园的广场上,村民杨冬梅正在认真学跳广场舞,镇里选配的广场舞文化辅导员正在一招一式手把手教她怎么跳舞。“以前都是在家门口自己伴着音乐跳,如今不同了,有了农民文化乐园,跟广场舞爱好者们聚起来一起跳,而且不懂的还可以有老师现场教,提高我的跳舞技巧。”杨冬梅自豪地表示。

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明显变化,宜秀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书法、黄梅戏等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7个民间剧团,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达1000多人。

“文化阵地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宜秀区文化委主任曹金宝说,“立足建管用结合,目前我们在配备每个农民文化乐园1名管理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种农民业余文艺团队、群众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实现建成一个乐园、带动一片区域、活跃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的目标”。曹金宝表示,宜秀区全面建设“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黄梅、虎山等6个省、市级农民文化乐园,建成9个市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8个乡村舞台等,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使文化馆、文化站成为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

特色文化品牌亮起来

为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宜秀区一直注重文化培育和氛围营造。全区6个乡镇(街道)60个村(社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做到文化上的“一乡一特、一村一品”。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不久前的新学期开学第一天,黄梅戏公益培训班走进严凤英故里,为助力黄梅戏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帮助发现和培养黄梅戏优秀人才,培训班的专业教师指导当地孩子学唱黄梅戏。“来参加培训,就是要传承好、创新好黄梅戏艺术”前来学习的黄梅小学五年级学生杨翠莲说。

罗岭镇是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乡。多年前,宜秀区就依托罗岭镇黄梅小学建立了黄梅戏辅导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区文化部门指派专业老师为学生免费进行黄梅戏理论知识、唱腔、表演等方面的培训。黄梅小学每年都挑选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学生,每周进行半天集中培训。黄梅戏教育已在这所村级小学普及了十载有余。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五横乡,不仅有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其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也出生在这里。因此在这种传统家风传承下,五横乡当地村民都非常爱好书法艺术,白天他们是农民、兽医、工人、民警,晚上有空时就拿起毛笔练字。五横乡人口不足2万,但农民书画家却有100多人,书画爱好者上千人,仅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农民会员就有30多人,几乎村村都有书法家。

以罗岭镇黄梅戏和五横书画为核心,宜秀区始终在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上做文章。“我们经常性开展文化演出、送戏进社区和培训活动,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带头人,并结合各乡镇民俗,已连续四年,相继举办罗岭镇湿地观鸟节、大龙山梨花节、五横邓石如书画节、白泽湖龙舟文化节、杨桥镇荷花节、大桥街道叶笃正气象科普教育日等25个节庆活动,举办更多‘叫得响、留得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宜秀区文化委主任曹金宝表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