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央媒看合肥 :合肥的文化春天,正在大步走来!

02-20 10:39   合肥在线  

编者按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建设集阅读、活动、展示、休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根据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100个左右的城市阅读空间,形成15分钟阅读圈,把“书香合肥”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今的合肥,全民阅读场地无处不在,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城市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合肥也因此连续多年荣登全国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榜首。近日,央广网刊发《合肥:文化生长》长篇报道,介绍我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的经验,在此予以全文转载。

央广网合肥2月19日消息(记者孙叶、徐鹏、实习记者江振焕、合肥台记者吴铭)

《神秘的“小屋”》

——摘自合肥市潜山路学校五(3)班陈姝灵获得蜀山区读书月征文奖作品

我家附近有一个神奇的“小屋”,名叫——“森林书屋”。

在通往书屋内部的一段长廊上,我总是赞不绝口:“哇,这墙壁好有特色!” “哇,这地板真美!”“哇,这壁纸好有新意!”……

这段长廊的地板是立体、动感的设计,有时像地上飞满了萤火虫,亮光一闪一闪;有时则是极有亲切感的草坪,绿油油的一片;两边的墙壁定期会展示不同的画,很有艺术感;头顶上的墙纸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再往里走,一处一处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精美的书籍,供大人或青少年阅看。还有一些不同功能的小屋,如绘本室、观影厅、国学小课堂等,造型独特,装饰美观,好像让人步入了童话里一个个神奇的小世界。

沿着扶梯上到二楼,则是小朋友们的读书天地了。这里不愧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乐园:有像海洋般的环绕式座椅,有像坐在气球上的沙袋座椅。墙壁上有许多大书法家、画家的作品,充满艺术气息。往里走,依次是一间间精致装修的小屋,里面静静摆放着褐色沙发、藤木桌椅和各种绿植,好像在等待我们去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

这里,有时会有画风筝比赛,有时会有童话剧,有时会有“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有时会有大作家、书法家的作品欣赏。每周六上午九点开始,都会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我们诵读《老子》等传统国学书籍。

其中,童话剧也许是众多小朋友最最喜欢的活动吧!比如,上一次,就有真人演的《小猪佩奇》,里面活灵活现的精彩表演,给我们带来美妙的体验。

我希望这样有益的书屋,越来越多!

1

过年到现在,天一直阴冷,不见阳光灿烂,这让合肥市庐阳区文化局局长宋燕心里很着急:菱湖公园里菱湖书院的内部装修已经全部完成,但天不暖和起来,周围的道路就不能铺沥青路面。过年拜年,碰到的许多人已经在跟她打听,菱湖书院什么时候开门,急着一睹它的“芳颜”呢。

菱湖书院是庐阳区建成的第10个阅读空间,今年全区还将建设4个阅读空间。到2018年,合肥全市已经建起80个阅读空间,2019年将再建起30个,这些阅读空间都有一个统一的文艺范的名称:“悦·书房”。

今年春节,阅读空间除初一、初二休息外,其他时间全部开放,“逛商场、看电影、进书房”成了市民的节日“菜单”。

春节在“悦·书房”淘书的市民

宋燕是学建筑专业出身的,她说,没想到的是,2017年底到区文化局后,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居然在文化部门有了“用武之地”。

选址就费尽周折,必须是存量国有资产,更“严苛”的要求是必须方便周围居民。

菱湖书院的前身是公园的闲置房,近3000平方米的面积拿来做阅读空间,值不值?这里地处庐阳经开区,文化设施相对较少,书院建成后,可以覆盖5-6万人和一批科技型企业,最后市里拍板:“干!”而开业最早的一里井阅读空间直接“空降”在社区。“六小淘沙”阅读空间的选址则更有意思了,它利用了六安路小学的校舍,为了既满足学生阅读课程教学又对市民免费开放,采取了双开门的办法。

临水而立、环境优雅的菱湖书院

从组织招标到落实设计、施工、运营、审计、验收各个环节,千方百计保证进度。区文化局人手紧,满打满算4个人,宋燕笑着说,真是“绞尽脑汁”,有时都感觉自己快“崩溃”了,好几次,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带着分管的社会文化处副处长孟宪磊风风火火地跑来,和区里领导一起现场办公。

宋燕给记者掰着指头算:2017、2018、2019三年合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列出了建设阅读空间的具体指标,压力层层传导,她说,当看到周围的百姓朝她翘起大拇指,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

阅读空间日渐累积起的“百姓口碑”,引出的是深层的探究和思考。

庐阳,合肥的中心城区,文化底蕴深,文庙(也称学宫)隐身于闹市区城隍庙边,清朝康熙年间建起的庐州书院,在1902年又成为安徽首批新式学堂。

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放大,会发现,明清时期,合肥所出的进士数仅次于徽州、桐城,而现代又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成长于庐阳的四古巷,“耕读传家”一直写在这座城市的“门楣”上。

阅读空间的建设,是对合肥读书、教育传统新的“推波助澜”,是对地域文化进一步的唤醒,是对文脉的再造。

最近两年,在合肥开展城市管理年提升行动、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整治的过程中,复苏文化也成为一种共识。

瑶海长江180艺术街区

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一轴三区十八巷”改造请来了中国美院的设计团队,提出的口号是再现“老城记忆”;蜀山区请来省市文化学者,挖掘“合肥之源、运河遗迹”的历史价值,把塑造“梦合肥”作为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瑶海区的合肥钢铁厂工业遗址旅游项目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路子,要给昔日的钢厂重新锻造出文化的“模具”。

这些年,合肥“科技城”的标签越来越醒目,高新企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从海内外汇聚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身到企业、公司、科研院所,阅读空间这样的“文化新地标”的破土而出,把不少从工作场所到住地“两点一线”人的生活,拉成了平面。

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规划图

文化元素的不断加入,正淬炼出合肥新的亮点,而闪耀的光芒之下,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对自己家园更多的自信、认同和喜爱。

不管他或她是“老合肥人”,还是“新合肥人”。

3

周玲,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组组长;

孙昕荷,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组组长;

宇琼,庐阳区“海棠书院”店长;

许丽丽,高新区“华地紫园·修远小驿”店长;

唐钰萍,经开区“森林书屋”店长;

王品,蜀山区“林间书舍”店长。

清一色的“娘子军”,80、90后,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不妨把她们称作新的文化从业人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们都提到了,在阅读空间这个岗位上,她们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每个阅读空间一般只有4到6名管理员,两班倒,要负责市民购书、借书、看书以及每个月多场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还说不上“眼花缭乱”,但已经可以初步冠以“丰富多彩”了,毕竟,阅读空间还不到“两周岁”、“一周岁”,每个阅读空间,基本上都有两、三个微信群,“号召”着几百上千的“读友”,负责运营的皖新传媒公司建起了“合肥城市阅读空间”微信公众号,华博胜讯公司建起了“牧心书友之家”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悦读合肥”的辽阔边界。

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组组长周玲

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组组长孙昕荷

周玲说,这两年,自己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女汉子”。图书下单配送、上架,上万册各类图书,往往只有两天时间,公司物流配送员朝她“吼”,她也“吼”。她有过两天两夜只打个盹的经历,也有过半夜三更回家的经历。去年10月,她因为一边用力搬书一边看手机工作信息,年纪轻轻得了颈椎病,只好躺倒。

孙昕荷说,第一次举办“爱心姐姐故事会”,一开始只有两个小朋友“听众”,但她讲故事的声音不仅没有小下去,反而大了,她欣喜地发现,妈妈和孩子渐渐聚拢过来了。为了扩大阅读空间举办的公益活动的影响,她说她们象楼盘营销一样进校园、进社区搞“地推”。

海棠书院店长宇琼

宇琼在四个阅读空间当过店员,800平方米的“海棠书院”日均入店已经超过450人次。

华地紫园·修远小驿店长许丽丽

许丽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入店人流量、借阅数、活动开展却做到了前五,为了专心工作,她专门请人替自己带孩子。

森林书屋店长唐钰萍

去年暑假,唐钰萍的“森林书屋”搞“深夜悦·书房之旅”,报名的太多,唐钰萍和店员睡在地上,把帐篷让给小朋友,结果自己感冒了。

林间书舍店长王品

王品是学历史的,她说,阅读空间的从业经历,让她开始读懂社会和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匆匆过客。许丽丽说,一次一位读者执意要将自家做的热腾腾的包子塞到她手里,让她挺感动的。采访告别时,记者忽然发现,孙昕荷手机背面的机壳图案,贴着“滚去学习”四个大字,哈哈大笑中,她说,“这是我给自己的‘警句’,真的,我要学习,我在成长。”

4

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觉,首先需要的,是文化从“形象工程”的阶梯上走下来,走进市井,贴近百姓。

在建设阅读空间的过程中,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一再强调,“把每个阅读空间建成老百姓满意的工程”。

阅读空间的建设和方兴未艾,其实映射出的是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合肥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对阅读空间的“标准”有两个浅显的概括:一是建在市民家门口,二是比家里的书房还要有看头。有了这两条,还愁没人上门?

实际上,刚开始,阅读空间遇到的最多询问就是“要收费吧”,望着装修精美的书屋,许多市民不敢迈步。其实,读书、借书、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都是不收钱的,而且,各个店之间,店与市区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也是通借通还的,甚至,空间里的咖啡座,也是可以“只坐不买”的。

阅读空间的运营理念,在“矫正”着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认识,“重塑”着城市公共事业的“形象”。

是的,我们的城市理应如此,让市民心存温暖。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说,“让城市阅读空间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

当城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成为百姓生活的“平台”时,文化小空间,打开的,是这座城市的大空间。

以15分钟阅读圈为大致半径,通过把握空间均衡原则,合肥正在打造开放型的城市生态。

阅读空间起于阅读却又不限于阅读的运营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一直关注、研究阅读空间现象的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陆和建,在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后指出,“合肥现象”的核心是阅读空间的生命力,联系到在它土地上诞生的全球首个共享书店、24小时书店等案例,线下阅读,这一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媒介,正成为焕发这座城市力量的新场景。

事实证明,“书中自有颜如玉”,散发着浓浓书香的阅读空间没有过时,互联网时代,需要这样的场所,联络我们彼此,不让中国传统社会所珍视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落空。

我们或许可以说,合肥找到了打开未来之城的一把“钥匙”,找到了与国内外大城市竞争的一种新的“资本”。

5

“两边坐着的是长三角的同行,统计数据上对标的是杭州、南京的数据”。

合肥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说起最近这两年的工作,颇有感慨,他用“压力山大”来形容自己的担子。

2018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占GDP比重15%以上,合肥400亿元,占GDP比重5.4%,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但同样是最近几年的发展,让合肥有“底气”了。

滨湖卓越城文华园

2018年12月24日,坐落在包河区的安徽省首个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举行签约仪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科院安徽分院、3D打印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科技创意产业园(合肥分院)等8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204亿元。对这个目前全省唯一的文创产业战略性基地,市里给予了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

合肥跃入长三角,展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画卷,也在蝶变出新的机遇。

“竞合”变“合竞”。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演出活动

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一次设立了合肥分会场,分会场机制,比例分摊,上海拿大头,合肥拿小头,只投入500万。世界十大乐团之一的英国BBC乐团全班底来了,观看演出的市民的票价是30元到100元。

人才也能“逆江而上”。

《红颜》剧照

以长丰县草莓发展为题材的庐剧《红颜》,请来的编剧是上海演艺公司副总经理喻荣军,先后五易其稿,而导演则是上海昆剧院的导演。

在采访中,郑家余谈起,在推进合肥重大文化活动开展这点上,市里领导要求把惯常的顺序“全国性”、“国际化”调个个,把“国际化”放在前面。

眼界再高一些。

去年合肥市一共拿出2300万元,举办了13场国际化、全国性活动,公益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常态。

合肥,需要更多的领风气之先。

国内人工智能领航企业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正在为合肥的文化产业打开新的窗户。

合肥市图书馆效果图

记者得到的另一个消息是,投资10亿、面积6.6万平方米的合肥图书馆,将于今年4月在天鹅湖畔开工,与合肥地铁3号线、4号线无缝对接,它所呈现的,将是领先全球的建设和运营理念,更加开放、更加人性化的布局,势必为合肥增添一座新的闪亮的文化地标,为合肥站上“中国阅读之城”高地写下新的注脚。

6

2月3日,小年夜,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宁收到了这样一条好消息:《立夏》被列入文化旅游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公示名单。此前,《立夏》入围了2018中国舞蹈荷花奖,获提名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立夏》剧照

这部以金寨1929年立夏节红色起义为题材的舞剧,创造了合肥演艺市场的多个第一,它也是合肥市歌舞团建团48年排演的首部现代舞剧,圆了全团人近半个世纪的“舞蹈之梦”。

筹备三年,九易其稿,正式亮相是2017年4月24日,合肥举行的第16届中国演出交易会开幕晚会,在来自全球2000名嘉宾的注目下,《立夏》获得满堂喝彩,接着,《立夏》又挥师北上南下,赴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演出,收获如潮好评。

舞剧,一向被冠以高雅、精品艺术,唯“高”才难,陈宁用“历尽辛苦”来形容《立夏》的“出世”,而给予它最大支持的,是市委宣传部成立的“文艺精品创作领导小组”以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陈宁说,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如虎添翼”。

跟陈宁得到的新年“礼物”一样,去年,合肥还有不少收获:现代舞《命运》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它的主演门大成原来是广州战友文工团的演员,而门大成也是《立夏》的主演,小品《等爱回家》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被称为安徽新文艺电影的《夜山明》获得2018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影奖GFA新人导演奖,它的导演、主演是有着综合艺术家“头衔”的夜山明,他的当代艺术中心就坐落在包河区宁国南路有名的“龙虾一条街”。夜山明在绘画、音乐、影视、文学四个维度上的跨界融合,恰恰说明,合肥,不仅能让龙虾的美味香飘华夏,同样也能让艺术的芬芳流传海外;合肥,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同时也在培育着文化创新的大树。

7

创新,创新!

或许,一开始,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预料到阅读空间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惊喜”,而它们正是创新的产物。

“模式创新”,必定成为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的开路先锋。

“公园+书屋”、“商业街+书屋”、“社区+书屋”、“学校+书屋” ……

“一屋一貌”、“一屋一局”,阅读空间,正为这座城市打开无限的可能。

“悦·书房”春夏秋冬四景

瑶海区的“悦·书房”带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四季,让身处喧嚣闹市的都市人回到自然。“春晖书院”以“浅草绿”为基调,在这里,你可以如沐春风,找到心灵的温暖归属;“夏荫书院”以“缤纷夏”为主题,愿阅读让你的生命如夏花般灿烂;“秋枫书屋”以“丰收黄”为基调,与你一同追溯秋的情思;“冬韵书屋”以“纯净白”为基调,让你体会冰雪天地的纯洁。

星汉书海布置前场景

星汉书海布置后场景

高新区的祥源城“悦·书房”以星汉书海为主题,带我们“仰望”星空,探求茫茫宇宙。星空浩瀚,其实,知识也浩瀚。

每个阅读空间每个月举办的活动都是不同的。

这个月,“海棠书院”的活动有16项,像手工活动“我们都是小麒麟”;“华地紫园”的活动有28项,像“压岁钱漂流记公益爱心活动”;“森林书屋”的活动有17项,象“国学课堂”;“林间书舍”的活动有12项,像“小树苗绘本生活”。

功能、业态的多样——4+X:阅读、活动、展示、休闲。

公益性、经营性的重叠,“双轮驱动”,政府不养一个人,只提供建设好装修好的物理空间和软硬件设备,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先进”。

运营由社会主体承担。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安徽皖新传媒集团中标了大部分的阅读空间的运营权,他们以其雄厚的实力让人刮目相看,而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民营文化企业也闯入了这一块市场,国有民营竞争、多方比拼,带来的,是文化市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华博胜讯运营总监吴聪仁在采访中说,“意外”的一点收获是,他们运营的11家阅读空间,成了他们公司开拓国内文化市场的“样板房”。

管理、服务、运营的职责各自分工明确,但又是联动协调的:市、区(县)、街道、社区、图书馆、运营商之间,纵向、横向、上下、左右贯通;它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系统。

政府的“一只手”与市场的“一只手”,就这样握在了一起。

8

“东风来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借着东风”击退曹兵的周瑜是庐江人,现在合安高速上就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周瑜故里”,周瑜的墓园也在庐江。

林间书舍元宵宫灯制作活动

其实,诞生在合肥这块土地的历史人物很多,其风云际会也曾激荡历史岁月,但为什么在荧屏上不大见到呢?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

今年过年的时候,电影《流浪地球》成为网上热搜的话题,伴随了整个春节假期,大家既佩服吴京垫资6000万的“果敢”,也在“笑话”王健林万达电影的 “看走眼”。

万达电影的临时撤资,是基于投资的估算。谁也没有前后眼,文化产业是“风险”、“雷区”遍布的领域,动辄上亿的投资,风险谁来承担?

如果说当年赤壁周郎“只欠东风”,那么文艺创作也需要东风的吹拂。

2018年4月,合肥市成立了“合肥市影视演艺基金”,政府拿出2个亿,市场募集8个亿。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就此铺开。

舞剧《东风周郎》正在运筹中,大型电视剧《包拯》、《洋务运动》、《张家四姐妹》等也在积极运筹中。

合肥,必将迎来“厚积薄发”的时期。

蜀山区“林间书舍”店长王品说,没想到搞的“元宵节非遗宫灯制作”活动这么受欢迎,从节前到今天,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场。

一个小小的宫灯,就能点亮文化的一片天空。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写下了元宵节的盛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到了元宵节,春风就开始扑面了。

是的,合肥的文化春天,正在大步走来。(央广网)

相关阅读